2025年7月22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碳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工程师跨界沙龙-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创新驱动·储能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多位资深专家、工程师,深入剖析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痛点,共商破局之道,探索未来机遇,吸引了50余位行业人士参与。
洞察产业趋势,推动政策、技术与市场协同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重量级专家分享了各自对于新型储能产业的深刻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系统解析了我国储能产业现状与政策脉络,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机制是推动技术落地的关键所在。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资深主任工程师缪平博士分享到,储能推动了传统能源体系向新型能源体系的跨越,构建新型储能研发体系必须有大融合的思路。国网新能源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凯介绍了国家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在安全管理和行业服务中的实践经验,呼吁依托数字化平台,系统开展储能电站安全预警、安全评价以及智慧运维等工作,切实提升储能电站应用的安全性。北京八月瓜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马铭辰则通过知识产权大数据视角,揭示了当前储能技术的专利布局态势与全球竞争格局,为产业创新方向提供了数据支撑。
开展圆桌对话,聚焦产业发展难题
在缪平博士主持的圆桌对话环节,西清能源首席科学家、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慧微电网研究所副所长梁惠施,国网新能源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凯,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杨杪,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唐堃等资深专家,围绕“如何提升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经济性”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高昂的初始投资成本、尚不明确的盈利模式、安全标准的缺失以及不同技术路线成熟度不均衡,是当前制约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差机制,充分体现储能的价值;在技术层面,要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例如推广应用钠离子电池等新型技术;在市场层面,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挖掘海外的增量空间。
此次研讨会达成了几项核心共识。一是产业机遇空前,政策驱动强劲。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储能作为核心灵活性资源的价值日益凸显。二是技术迭代加速。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技术的成本持续下降,安全性显著提升。三是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储能技术“出海”前景广阔,国际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量空间。此外,人才赋能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次活动作为北京市科协为首都工程师精心打造的一个交流互鉴平台,旨在围绕工程师群体及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发挥科协组织人才的优势,凝聚首都工程师开展跨领域交叉分享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互通,解决行业痛点、难点问题,助力国家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